新华社伦敦11月12日电标题:中国克服“经济脱碳”困境的方案带来澄清 高文成 新华社记者 值此贝伦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际,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封面文章中重点介绍了中国的能源转型实践,认为中国“给世界带来了丰富、低成本的清洁能源前景,以及改善发展中国家数十亿人民生活的潜力,值得世界兴奋和拥抱”。西方主流媒体的这一观点概括了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务实的举措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作为世界领先的清洁能源生产能力提供者,中国持续投资于研发,促进关键技术的进步,例如可再生能源、能源储存和长距离能源传输。它们依靠巨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创造规模经济,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中国在其他国家推广清洁技术,不仅减少了全球碳排放,也为中国清洁能源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并因利益交汇形成了规模效应。 《经济学人》指出,各国无法实现经济脱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可行的路径,中国正在通过实践解决这一困境。 五年来,中国风能、太阳能产品出口帮助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为全球脱碳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能源短缺和减排压力的双重挑战。中国相对较低成本清洁能源技术、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灵活的合作模式为各国提供了“买得起、大众化”的转型选择。中国与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日益一致。这种将本土发展与全球利益紧密结合的转型路径,为解决全球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 欧洲多国率先与中国开展新能源合作,汽车销量中国新能源项目在英国等市场创下新纪录。北爱尔兰各大媒体《爱尔兰新闻报》主编克里斯·谢拉德对记者表示,在北爱尔兰首都贝尔法斯特街头以及伦敦等大城市,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数量正在增加。比亚迪等中国汽车品牌越来越多地进入市场英国住宅因其卓越的设计和成本效益。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锂电池畅销全球的“三新”产品的一个缩影。 2023年,中国“三新产品”出口将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 2024年,“三新产品”出口依然强劲。 2025年上半年“三新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2.7%。 全球气候治理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命运与共的集体行动。中国将自身发展与全球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利用技术、产品和务实方案,化挑战为合作机遇,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注入强劲可持续动力。 (或更多)新华社伦敦11月12日电标题:克服“经济脱碳”困境中国方案有启示意义。新华社记者 高文成 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



